在绘本中看见孩子 ——听浙江师范大学董文明博士
 
发布时间: 2022-08-30 浏览次数: 16

在绘本中看见孩子

                         ——听浙江师范大学董文明博士

读绘本

孩子们每天都在向前走去,作为老师,我们多么渴望孩子能得到人生的快乐和感动,得到生命的全部涵意,得到人世间所有的幸福!

而一本绘本,就是一颗会长出幸福的种子。

 ——董文明博士


一条戴着一顶圆圆的蓝色帽子的小鱼,一条悄悄尾随其后的大鱼,一丛又高又大又密的水草,会发生怎样奇趣横生又惊心动魄的故事?——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董文明博士给幸福河幼儿园全体教师带来了绘本故事《这不是我的帽子》,他用幽默的语言和生动的肢体动作带领大家叩响了通向童年世界的隐形之门……

一上来,董博士就以“什么是好的绘本?”与“好的绘本里蕴藏了多少秘密?”两个问题引发教师思考,接着以绘本两大世界级奖项——凯迪克奖和格林纳威奖的评选标准为参照,领会“好绘本如何好”的秘密,其中凯迪克奖最出人意料并发人深思的一条标准是“好的绘本并不需要考虑教育意味,不以传递教条为目的,以确保绘本的文学纯粹性。”


接下来,董文明博士以《这不是我的帽子》为例深度阐释了好绘本的标准。该绘本荣获2013年凯迪克金奖和2014年格林纳威奖,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本双奖作品。

《这不是我的帽子 》

只凭鱼儿眼神的细微变化和水草的些许移动,讲述了一个连讲述者自己都猜不到的故事。

 ——2013年凯迪克

评奖委员会

绘本一开场,“这不是我的帽子,是我刚刚偷来的。”——董博士怯怯又得意的声音瞬间把我们拉进了小鱼的内心世界——“我知道偷帽子不对,我知道它不属于我。但我就是想留着它,反正他戴也太小了,我戴正合适。”孩子的一个小小的恶作剧以及为此自圆其说的心路历程,为我们打开了进入孩童世界的心灵密道。而这一绘本的最大奥秘,则在于采取了截然不同的两个视点:文字全部是小鱼的视点,而图像主要是大鱼的视点,文字所营造的安静安全的氛围与图像所呈现的危险危急的情境构成了一种完全背反的图文关系,而正是这一背反制造了紧张而又可笑的戏剧效果,如此日常的一个儿童事件,在大师手下瞬间升华为艺术杰作,这正是所谓的“小故事·大概念”吧。

绘本的最后,作者乔恩·卡拉森为天下儿童留了一个巨大的空白——小鱼到底去了哪里?——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一千个儿童,就有一千个答案,就有一千个小鱼的命运,而这恐怕也正是好绘本的艺术通则吧——绘本向不同的儿童开放,向不同的理解开放。

董博士最后总结道:“人类的宿命之一就是当我们走出童年的刹那,身后那扇童年之门就会悄然合上,而打开这扇门的其中一把钥匙就是绘本”——是啊,童年一去不回,而绘本就像一张神奇的车票,可以让我们乘上重返童年的列车,再次拥抱逝去的童年时光。

感谢董博士让我们在绘本中看见了孩子,也看见了那个曾经是孩子的自己。